Advertisement

If you have an ACS member number, please enter it here so we can link this account to your membership. (optional)

ACS values your privacy. By submitting your information, you are gaining access to C&EN and subscribing to our weekly newsletter. We use the information you provide to make your reading experience better, and we will never sell your data to third party members.

ENJOY UNLIMITED ACCES TO C&EN

Business

C&EN 中文版

C&EN 介绍中国外包研发巨人 - 药明康德

世界最大的外包研发机构创始人李革,称对推出自己的药物或是在中国的证券交易所重新上市都不感兴趣。

by Jean-François Tremblay
March 14, 2016 | A version of this story appeared in Volume 94, Issue 11

 

[+]Enlarge
Credit: Yanming Yang
药明康德创始人和掌门人李革上月与 C&EN 探讨广泛话题。
药明康德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李革在他上海的办公室里。
Credit: Yanming Yang
药明康德创始人和掌门人李革上月与 C&EN 探讨广泛话题。

如果有人知道哪种候选药物或研究方法可能会成功,这个人一定是药明康德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李革。

全球最大的外包研发机构(简称 CRO)药明康德拥有 10000 名员工,为全球各地的 2000 个客户服务,其客户包括虚拟药物研发公司以及世界最大的制药商等。尽管李革的公司每年进行数千个研究项目,但他声称对哪个研究项目最终会变成商业药物没有特别的洞察力。

“我们并不是百分百确定某个项目一定会成功。”李革说。“即使所有人都开始关注一个目标,也并不意味着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他说,药明康德充其量只是知道哪些目标和方法在研究者中受欢迎。

药明康德一瞥

 

总部: 上海

研发实验室: 23 处;最大一处位于上海外高桥自贸区。

生产地: 小分子:中国上海金山区和中国常州。生物制品:中国无锡。细胞疗法:无锡和费城。

员工人数: 10000 人,其中包括美国 1000 人。

年销售额a: ~8 亿美元

业务部门(占销售额百分比)

制药行业内的其他人会觉得李革只是谦虚。考虑到药明康德广泛的能力和大量的药物研发知识,许多人猜测他想将这个 CRO 变成一家在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创新型制药公司。但李革坚持说这并非他的计划。他说药明康德的理念,一直以来就是有效地为新药物的发现、研制和生产提供支持。

“几十年前,要成立一家制药公司是非常昂贵的。”李革说道。那时候,投资者必须设立实验室,聘请研究员。但今天,由于药明康德这类服务提供商的存在,创业者成立制药公司只需要“一张纸、一支铅笔和一张信用卡”就够了。经营一家能够降低药物研发门槛的公司是一件“非常鼓舞人心”的事情,李革说道。

拥有哥伦比亚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的李革在 2000 年成立了药明康德。一年前,他当时的雇主美国药典公司派他去中国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受到这次旅程的启发,他辞去了工作,回到中国,成立了他自己的公司。

一开始,药明康德主要面向西方和日本的大型制药公司 提供实验室化学服务。多年以来,公司员工人数不断上升,服务范围也得到了扩张,几乎包含了药物发现、开发和生产的所有领域。

目前,药明康德拥有 4000 名化学家,是全球制药行业—甚至有可能是任何行业—最大的化学研究人员雇主。公司在中国大概有 600 名员工拥有博士学位,且具有国外工作经验,主要是在美国。

去年对于药明康德来说是繁忙的一年。它并购了基因技术公司 NextCode Health,并加入了一家中国财团。该财团收购了 Ambrx,一家位于加州的癌症治疗抗生素药轭合物研发公司。一月份的时候,药明康德宣布将向上海的一处能容纳 800 名科学家的生物制品研发和生产中心投入 1.2 亿美元。五月份,药明康德推出了一项服务,让全球的化学家能够订购药明康德实验室中使用的相同实验室化学品。

但药明康德最大的行动是在 12 月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该公司自 2007 年起就在纽交所进行交易。在私人投资者的支持下,李革用 33 亿美元买断了公司的流通股。许多市场观察者都猜测李革想在中国重新上市,因为一般公司在中国的估值都会高于美国。

李革断然否定这种说法。“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套利价值根本不是退市的原因。”他坚持说。

李革说他是在 2015 年 3 月 7 日决定退市的,当时他看到公司股价在宣布 2014 年第四季度收益时暴跌了 20%。尽管该季度销售额增加了 21%,利润却只增加了不到 3%。

在发布收益报告之前,药明康德的经理一直在向分析师们解释公司正在向个体化药品等前景光明的新业务领域投资。但投资者抱怨这计划可能要等几个月—即使不是几年—的时间才能产生回报,李革回忆道。

药明康德疯狂的 2015 年

2000 年: 推出化学服务承办公司。

2004 年: 在上海设立小型工厂,扩张到生产领域

2007 年: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8 年: 收购美国的生物服务提供商 AppTec Laboratory Services。

2010 年: 从 Charles River Laboratories 收到价值 16 亿美元的收购建议,但数月后交易流产。

2011 年: 进军生物制品业务。

2012 年: 前员工因为知识产权剽窃而入狱。

2014 年: 开始在中国常州建设第二家规模更大的小分子生产厂。

2015 年:

一月: 收购基因技术公司 NextCode Health。

三月: 宣布大规模扩张其位于费城的细胞疗法业务。

四月: 帮助从事小分子生产的分公司 Syn-The-All Pharmaceutical Co. 在中国上市。

五月: 与中国合作伙伴一起收购了美国抗生素药轭合物公司 Ambrx。

五月: 推出销售实验化学品的在线平台。.

八月: 宣布从纽交所退市并私有化的计划,交易对药明康德估值达到 33 亿美元。

十二月: 为其风险投资基金募集 3.5 亿美元。

投资者希望药明康德能像互联网公司一样增长,李革说道。“我们不可能今天写出一个 app,明天就拉到 10000 个用户,后天就拉到 100000 个用户。”他说。

药明康德的方式可能不会永远让投资者满意,但公司的总值从 2010 年到 2015 年翻了一番。

2010 年,美国动物模型和临床服务公司 Charles River Laboratories 提出以 16 亿美元收购药明康德。尽管药明康德接受了出价,Charles River 的股东却批评这次交易风险太大,收购价格太高。Charles River 最终放弃了交易。

五年后,李革找到的投资人愿意以 Charles River 拒绝交易时的价格的两倍来进行交易。“Jim Foster 当时一直在说,我们一起能够搭建整个平台,比我们自己单干要快得多。”李革在谈到 Charles River 的 CEO 时回忆道。交易取消后,“我们继续建设,最终证明了这个愿景的价值。”

尽管李革称其无意让药明康德在中国上市,但公司一些业务已经在逐步上市了。

一年前,药明康德将其医药化学品生产公司 Syn-The-All Pharmaceuticals Co. 在中国上市,这次运作被解释为是向公司的经理们提供股份奖励。彭博社最近报道称药明康德正准备在港交所发行其生物制品业务的股份,以募集 15 亿美元资金。药明康德的发言人 Hui Cai 拒绝评论此事。

药明康德进行着全球最大型的药物开发和研制项目,看上去很有理由去自主发明药物。James Ma 是一家规模较小的外包研发公司 PepTech 的总裁,这家公司和其他一些公司一样,认为自己是李革的总体规划中的一部分。Ma 预测:“药明康德会通过自主专利来寻求的更高的市场价值。”

药明康德最近的一些公告显示其正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药明康德去年收购的抗生素药轭合物公司 Ambrx 就是一家药品研发商。11 月份的时候,药明康德宣布将与 Eli Lilly & Co. 公司合作,研制面向中国市场的药物。而 2012 年药明康德也与阿斯利康公司进行过类似的合作。药明康德还在 12 月宣布将筹集 3.5 亿美元的私募基金,向创新型初创企业投资。

但药明康德无意与其客户竞争,李革辨称。“从一开始我就说过,药明康德不会成为一家制药公司。”他说,“我们想作为一个科技和能力平台,让大家都能去发明新的医疗产品,造福患者。”

如果药明康德要去做自己的医药项目,我们就会变成中国已有的 6000 家医药公司的普通一员,他补充道。“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打破一个现时运行良好的模式呢?”

李革说 Ambrx 的并购主要是为了有效地提高药明康德的技术。关于与 Lilly 和阿斯利康的合作。“他们实际上只是借用我们的能力,以便在中国研制他们自己的产品,”他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的药品中,只有 30% 能为中国患者所用。他说药明康德想帮助外国公司增加这个比例。

李革说他正在把药明康德变成一站式服务商,以满足其他公司所有的外包需求,而不是转向药物开发。

当一家创新药物公司将其研发项目的各个阶段外包给不同的分包商时,进度会拖慢,李革说道。而如果把一个项目所有组成部分都放在一起,客户就能节省达两年的开发时间。对于资金紧缺的虚拟公司和初创企业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

“毫无疑问,一站式分包商能够减少资金成本。” 中国环球透视 的主任 George Baeder 表示赞同,这是一家总部位于加州的专门研究中国商业问题的智库。制药公司因为将项目外包给不同机构所导致的延迟称为换手成本,Baeder 解释道:“完成任务所消耗的时间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巨大成本。”

但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愿意采用药明康德提供的服务,他补充道。“有些自我能力有限的公司在面对药明康德这种巨无霸公司时会感到威胁,而较大的生物制药公司对‘一站式服务商’有着文化上的排斥,因为一旦采用多个 CRO,就有理由继续雇用大量的内部研发团队。”他说。

Baeder 补充道,一站式方法的另一个潜在陷阱是企业总想在所有方面都做到最好。他指出,大型制药企业在自主发明、生产和销售药物时,往往想面面俱到。而制药外包的根本原因恰恰是企业无法在所有方面都技高一筹

Jay Wu 是 VM Discovery 的 CEO,这是一家位于加州菲蒙市的药品研发公司。从刚成立起就与药明康德合作,那时李革会亲自到美国会见客户。Wu 喜欢李革,也很尊重药明康德,但他仍然与多个 CRO 合作。

VM 将其生物、化学和毒理学业务外包,而经理们都更愿意与他们认为在各自领域顶尖的分包商合作。“药明康德并不是所有业务都能达到我们的要求。” Wu 说道。VM 的经理通常会认识那些管理他们在中国的项目的研发负责人。如果哪个合格的负责人跳槽到另一家竞争的 CRO,“我们的项目也会跟着过去。” Wu 说。

李革坚持认为,药明康德的许多客户都认可一站式服务。“我们的平台,我们的能力,都在为我们的客户创造着巨大的价值,”他说。李革提到了 Callidus Biopharma。这是一家由药明康德风险投资部门部分控股的小型公司,在研制出针对某些罕见疾病的潜在重组酶补充疗法后,于 2013 年底被 Amicus Therapeutics 以 1.3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在收购之前,Callidus 已经利用药明康德的研发能力,“在 18 个月内从一个概念发展到了动物模型中的概念验证,”李革说道,“作为一名科学家,没有比这种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赚钱更好的方式的了。”

过去 15 年内,药明康德的崛起—或者更广泛地说是研发外包的崛起—与美国获批新药物数量的增加是同步的。与 2007 年只有 17 种药物相比,FDA 去年批准了 45 种药物。李革本可以将增加的数量归功于外包,但他并没有这样做。

“说实话,科学、知识和技术比外包的贡献更大,”李革说。他认为药品行业的研发项目比过去多得多,而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增加这些项目的成功率。

但得益于外包的优势,他预计新药物获批的数量还是会继续增加。20 世纪 80 年代是制药行业的黄金时代,那时的大公司雇用的许多科学家现在已经接近退休年龄。“所有这些科学家—想一想,在 30 到 35 年的时间里,他们该积累了多少知识。”李革说道。他预计,其中一些科学家不会退休,而是成立自己的药物研发公司,并依靠药明康德和其他 CRO 来进行大部分的工作。

李革可能还不知道这些科学家中谁最终会成功,但他坚信肯定有一些会成功。“不管是大分子还是小分子药物。”他说,“准入门槛都下降了很多。”◾

Article:

This article has been sent to the following recipient:

0 /1 FREE ARTICLES LEFT THIS MONTH Remaining
Chemistry matters. Join us to get the news you need.